• 中美交涉未果, 特朗普禁止中企收购农田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7-19 13:40    点击次数:182

    特朗普政府在7月8日又上演了一出针对我国的强硬戏码:签署行政命令,禁止中国企业购买美国农田,还扬言要收回中资已购土地。

    美国农业部长罗林斯在发布会上更是振振有词,宣称这是为了保护“国家安全”和“粮食安全”,防止“外国对手”控制美国土地。

    这事儿表面看气势汹汹,可细究起来却透着古怪。91票对7票的压倒性票数并非新鲜事,而是2023年拜登政府时期国会就通过的旧法案。特朗普不过是把冷饭热炒,选在中美第二轮经贸谈判刚取得些许进展的微妙时刻端上桌。

    特朗普为何选中农田议题发难?答案藏在华盛顿的政治生态里。中美刚在伦敦结束的第二轮谈判其实取得了一些进展:

    美国取消部分对华出口限制,双边贸易出现回暖迹象。但谈判成果没达到特朗普团队吹嘘的“全盘胜利”,美国国内鹰派开始质疑他对华“软弱”。而农田禁令来得正是时候。

    中国投资者在美国拥有的农地占比仅为0.0003%,且近年来持有量还在持续下降。相比加拿大持有的1530万英亩美国农地,中国的27万英亩简直微不足道。

    这么点土地要说威胁美国粮食安全,连美国农业专家都暗自摇头。但对特朗普而言,农田是个安全又讨巧的出气筒:

    既不会像科技制裁那样引发中国强烈反制,又能让国内选民看到他“对华强硬”的姿态。这种政治算计的精明,远超过政策本身的实际意义。

    美国政客把“国家安全”当万金油用的手法越来越娴熟。从5G到半导体,从TikTok到农田,只要贴上“中国威胁”标签,任何歧视性政策都能包装成爱国行动。

    但数据揭露了另一番景象。在佛罗里达和蒙大拿等26个州出台限制中国人购地令的同时,加拿大投资者依旧在美国自由购置大片农田。

    阿肯色州在去年强制中企出售160英亩土地并罚款28万美元,州长还得意洋洋宣称“让他们付出了代价”。而对加拿大企业?他们连一句提醒都没收到。

    更讽刺的是,就在特朗普政府限制外资购买农田之际,中国却在持续推进对外开放:2024年9月发布的有关被准入外商的管理政策中,将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减至29条。

    而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,更是实现“清零”。中国制造业开放水平已超越相当一部分发达经济体。这种对比下的美国政策,活脱脱成了国际贸易课堂的反面教材。

    特朗普团队一边在农田问题上高调施压,财政部长贝森特却悄悄释放“愿谈”信号,期待第三轮谈判。这种打拉结合的手法背后,藏着美国一个难以启齿的软肋:稀土。

    美国军工产业高度依赖中国的军用稀土供应,而美国自己的稀土储备仅能维持几个月的军工生产需求。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控,直接掐住了美国军工业的命脉。

    伦敦谈判后,美国部分解除对华出口限制,被视为向中国示好的姿态,希望换取我国在稀土问题上的让步。

    但我国坚守底线,稀土管控政策未见松动。眼看“交易”不成,特朗普才搬出农田禁令,试图制造新的谈判筹码。

    中国对美方急切开启第三轮谈判的请求反应审慎。外交部发言人并未明确表态,只暗示“时机尚不成熟”。这种淡定姿态凸显了一个事实:在稀土这场博弈中,着急的是美国,而不是中国。

    美国农地禁令最危险之处,在于其追溯既往的特性:不仅禁止未来交易,更威胁收回已合法购得的土地。这种对既有产权的侵犯,正在动摇国际社会对美国市场规则的信任。

   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泛化国家安全概念,将经贸投资问题政治化的言行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贸易规则,有损外界对美国市场环境的信心”。

    这种政策带来的寒蝉效应已经开始显现。当投资美国农地都可能被扣上“间谍”帽子时,其他领域的外资怎能不心生警惕?美国一贯标榜的“契约精神”,在政治利益面前变得脆弱不堪。

    讽刺的是,特朗普政府挥舞保护主义大棒之际,中国正按既定节奏扩大开放。从2017年至今,中国连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。

    全国版清单限制措施从93条减至29条,自贸试验区清单从122条减至27条。这种开放不是迫于压力,而是基于自身发展需求的战略选择。

    回顾美国排外历史,当前针对中国投资者的限制令人想起1882年的《排华法案》。当年以“保护就业”为名排斥华人劳工,今日以“国家安全”为由限制中国购地,历史套路惊人地相似。

    阿肯色州开出的28万美元罚单,佛罗里达州在军事基地周边划设的购地禁区,这些零散的地方政策正汇聚成系统性歧视。而联邦层面的推波助澜,更让这股逆流获得官方背书。

    当美国政客在发布会上得意地宣布“让中国人付出代价”时,他们似乎忘了,中国已连续多年是美国最大贸易伙伴之一,中国企业为美国创造大量就业和经济增长。

    伤害这些合作伙伴,最终受损的将是美国自身的经济生态。特朗普的农田禁令看似强硬,实则暴露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内在矛盾:

    既想展现压倒性优势,又无力摆脱对中国的战略依赖;既要满足国内反华情绪,又不敢真正触碰中国核心利益。

    就在美国层层加码限制外资购买农田的同时,中国宣布将进一步创新方式放宽外资准入,持续优化外资促进政策。两种选择,两条道路,映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哲学。

    罗林斯部长在发布会上宣称“绝对不会让外国敌人控制我们的土地”,这句话的潜台词或许是:当美国发现无法在公平竞争中取胜时,规则就可以抛在一边。

    但世界在看,投资者在记录,历史也会给出评判。毕竟真正决定中美关系未来的,从来不是几片农田的归属,而是谁能在开放与封闭之间做出明智选择。